对教学热忱 对同学真诚——访物理学院潘海俊老师

2015-09-10 10:09:07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学生记者 胡静荣

  转椅旋出一个角度,电脑屏幕上课件正在编辑,潘海俊老师坐着,微微含笑,窗外晨鸟浅唱,阳光正好。这就是记者初见潘海俊老师时见到的场景。

  潘海俊是一名讲师,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著名教练,现为2014级理科实验班班主任,教授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等课程。他凭借着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在第二届“‘瀚海航塔’——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中赢得了众多同学的支持。

  提起他的大学生活,潘老师说,科大曾经是五年学制,学生们整体上学得轻松,玩的尽情。那时候他会和同学们一起踢球、打牌、下军棋,就像许许多多的科大学子一样。当时的操场是铺着煤渣的,他和同学们会用砖头垒砌成一个球门踢球。忆当年青春悠悠,潘老师感叹,“现在想起来,大学生活还是挺值得回忆的。现在的学生时间太紧了,很多时候都玩不到心里去。”

  谈及科大如今的发展,潘老师认为自主选择院系和专业政策给了学生们很好的选择权,这是很好的一个发展。2000年以后,科大引进很多牛人,可以把专业带活,在科研方面取得极大发展,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是本科教学方面。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同时,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同样得到了提高。

  在人人网、空间等网络平台,很多同学都对潘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课十分精彩,他在同学们中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潘老师切实做实了这一点。

  谈及备课,潘老师认为,即便一门课已经讲授过几次,台上两小时,台下备课依然至少需要将近一天。最开始备课的时候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后来熟练程度提高,备课时间会相应的缩短,但会对之前的教学方法做一些改进,化繁为简,增加一些好的内容。上课时,潘老师习惯用板书,像理论力学这样的课程涉及到不少公式的推导,潘老师认为演示在黑板上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上课时,潘老师一般会留一些思考题,有的是在书上内容的基础上稍微往前走一步,有的可以通过同学讨论得到结果,有的比较高端,属于物理前沿的知识。潘老师偶尔会顺便提及一些课外内容,但是他不主张在基础课上对延伸性内容讲太多,在他看来,大一大二的课程最主要的就是打好基础。

  潘老师认为课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有的课,比如电磁学,用PPT可能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内容”,潘老师坦率地承认“我的PPT总是用的没有其他老师那么得心应手”。说到电磁学,潘老师点开电脑桌面上他正在做的一个课件,高兴地说:“说到这儿,就让你们看看我刚刚做的课件!”桌面上赫然是电磁学的课件,潘老师找到电像法那一部分,“很好懂,电像法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随后潘老师就向记者娓娓道来电像法的原理,的确很是通俗易懂。

  看着他脸上愉悦的笑容和激动的眼神,记者突然明白了潘老师受到同学们追捧的原因——那是一种热忱,一种对教学的热忱,还有对同学们的真诚,加上满满的善意和自如的幽默,成就了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师。

  潘老师对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担忧。他说,现在的学生比以前聪明,眼界也比以前高,知道的东西也很多,不过有时却显得不够深入,还有极个别的同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潘老师认为首先要找到问题,弄清原因,再对症下药,讲究效率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许有时学习的时候觉得难,但是在应用之后会比较容易,要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他承认自己更喜欢主动的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多想一些,多往前走一步,而不是别人催着去学习。

  谈及如何让学生在物理方面有所突破,潘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兴趣,一方面是靠自己主动的发现兴趣,另一方面老师也有责任让学生逐步喜欢上物理。“物理学进去后会很有意思,除非知道公式怎么来,脑中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否则不要轻易记结论,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最重要的。”

  一些同学对什么时候进实验室有所迷惑,潘老师认为,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大一大二时很多物院实验室进去后可能做不了什么东西,大一大二基础课很重要,没有必要那么早进去。想清楚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不要随大流。

  最后,潘老师总结说:“整体来说,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舍得花时间在上面。科大的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总是了解皮毛,而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