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菱大道121号的日子
姚王信
2001年5月,我偶然从网上看到首届MPA招生的报道,这对工作6年后希望重返校园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有和谐兼顾的可能性。怀着对图书馆VIP无比的崇敬,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我荣幸地被中国科技大录取了,走进了合肥市美菱大道121号——美丽的科大南区校园。
一、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
笔试、面试、报到,上百张陌生的面孔相遇、唅首、微笑,匆匆而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我虽不知他们的姓名,但觉得内心与他们是那么的亲切。
我在交通基本建设系统工作了六年,立足的是财务岗位,而要想做好财务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管理知识,而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正好为我提供了学习公共管理知识的机遇,这也是为了适应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抛开工作的需要不说,就个人的追求来说,在公共管理领域服务的这群学子,我们无不对新公共管理思想抱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样,我们走到了一起,是有其必然性的。
在美菱大道121号,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尽快与同学们熟悉起来。100名同学便有100种经历,便有从100部书中也学不到的经验知识。几个星期下来,我就成了班上的“活词典”,所有同学的基本情况我了如指掌。从陌生到熟悉,在美菱大道121号的这种体验,很奇,很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值得回味。
二、久违的课堂
走进课堂,我的记忆一下子便被拉回到六年前。本科阶段,风华正茂,但四年之中不乏照本宣科者的灌输,将年轻人的性情磨得世故起来,偶尔也有将老师赶下讲台的不理智举动。现在,经过工作生活的历练,我们也许不再容易激动,但内心对中国科大的讲台充满期待,对今后两三年的光阴充满憧憬。
美菱大道121号的讲台,除了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其他显得古朴典雅。我的第一节课接触的便是英语,主讲的是口语很棒的陈纪梁先生。在这里,教学相长,师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陈先生逐渐理解了我们这些拖家带口的学子们对外语的真实期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促进外语学习而非学习的整个过程。师生之间坦诚交流的氛围,学子们受益匪浅。外语对大多数学员来说,是瓶颈。学校也感受到了学员们对学习外语的渴望,决定继续开设一学年的英语课程。
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组织行为学和政治学这两门课程。通过这两门课程,学员们准确而真实地感受到了MPA与其他学位教育的不同:案例给老师和学员以充分的交流机会,在这里,学员比老师有更多的机会站在讲台上塑造世界、塑造自我;而老师则是坐在讲台下倾听、记录,并指出事件或思维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多可能性。通过这两门课程,学员们还深刻地感受到MPA学习的不堪承受之重,一个学期做了12篇案例分析报告,完全脱产的学生也不过如此啊。
走上美菱大道121号讲台的不只是科大的师生。两年多的日子里,我和其他学员一样,聆听了100多场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度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们的报告。我们虽然身在弹丸之地的校园,却心系国内外的发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汪明生教授,在我们学习期间他两次来到科大的讲坛,除了通过他了解到公共管理在美国和台湾的发展水平和运用情况,还传递给我们海峡那面民众的声音,给我们带来判断两岸形势的最真实的信息。
三、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冲突
随着学习的深入,工作、生活和学习三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协调和处理这些矛盾几乎成为每个学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学以致用嘛。2002年5月,我所在的单位进行了重大机构改革,90多人的机关一下子精简到只剩下36人。我虽以整个单位最高票数(19/21)留任,但面临的是前所未见的工作量。每个月抽出近10天时间去美菱大道121号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意味着另20天我必须没日没夜的工作。煎熬至2003年7月,我已无力承受巨大的工作学习压力:因受非典的影响,这学期的课程几乎全部集中在暑期完成,这个打击是致命的。我必须要在学业和工作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个时候,我的女儿还没过周岁。
2003年8月,我决定辞去工作,继续完成学业。来到合肥定居之后,虽然学习时间有了保证,但是却将女儿完全扔给了妻子。断奶之后的女儿,经常生病,有时是夜里,有时病来得很急很凶。时间久了,妻子几乎完全崩溃了,多次在电话中哭诉。2003年12月,在一次给孩子看病时,小偷拿走了她的提包,等于拿走了我们的小半个家当。此时,在感情上,我陷入了绝对孤立的境地,不仅来自妻子,更源自双方整个的家庭。虽然双方家庭克服重重困难,轮流帮助照顾幼女,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直到2004年9月导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完全满意后,我又回到妻子身边。在这漫长的一年里,我是那样孤独地生活在美菱大道121号附近的一所民居里,以图书为伴。
无独有偶,另一位同学的经历比我更辛酸。他是辞去教育工作来合肥读MPA的,生活没有来源。在合肥找工作,他没有优势;为生计所逼,他拼命工作,直到影响了学业,多门课补考,完全背离了他当初辞职读书的初衷。他的孤独感,甚于每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2004年2月,他找到一所民办中学稳定下来,已经有点迟了,由于他没有能够及时找到一个领域作学习研究,在以后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处处被动,被迫延迟一年毕业。值得欣慰的是,2004年8月,一所高校接纳了他,他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学员在学业和工作之间都选择学业。一位同学在读完第一学期后,被外交部选派至南美洲工作,不得不办理了休学手续,离开了美菱大道121号。这时,他的女儿才满四个月。直到我们毕业离校,他仍在南美。
四、不太好拿的学位证书
科大MPA论文指导实行的是双导师制,一个校内,一个校外(社会导师)。导师与学生的互选是2004年3月份。我的导师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专家,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基础。如何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做论文对我来说是个难题。
我提出的第一个选题是电子商务税收方面的,为此做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调查。但是当我了解到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主张对电子商务免税之后,与我的导师看法一样,觉得这个选题太超前了,空洞、不切实际。这样,在选题上我觉得很茫然:我必须依托本科的财经专业背景,还须与公共管理相关:做企业方面的课题,但又不能脱离政府管理。
导师安排我与他的另外一些学生座谈,希望我能受到启发;此外,他还打包了一大批资料给我,让我认真阅读。到了4月份,离确定选题的时间要求越来越近了。导师提示我,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找管理上的创新点。我突然有所悟,我的兴趣在税收领域,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税收本身即是公共财政的范畴;结合我赖以谋生的HS集团的实际情况,我可以照这个思路把论文做下去;电子税务(当前是金税工程)是电子政务的范畴,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关。于是,我的选题确定为“电子税务条件下的集团化企业税收策划研究”,向导师汇报后,导师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对选题比较满意。4月下旬,学校分批举办了开题答辩。我将论文计划重点集中在电子税务上,过了论文写作的第一关:开题答辩。接下来就是6个月的论文写作。
6月份,中国科大组织了规模空前的毕业实习活动,以期为论文写作开阔思路。数百名MPA学员齐集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学习工业园的十年经验,实际上是学习新加坡的工业管理和城市管理理念。由于我的社会导师正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一名官员,我先期已在苏州学习、调研了一段时间。因此,这段时间我将精力花在了与苏州同时起步的另一个城市(福州)上,研究两地社会发展的动力、差异及其原因。7月份,我开始动笔写作论文,并经常与导师沟通。此间,我的社会导师也专程来到合肥,了解我的论文准备情况,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8月底,我离开合肥回到妻子身边。
9月份按计划是论文定稿阶段,我将完成初稿的论文(2.8万字)提交给导师。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使我很吃惊:论文的某些部分应大大压缩,而另外一些地方则要加强。经过点拨,我发现了论文的弱点在于谋篇布局的不成熟,对导师十分钦佩。我的论文几乎是重写,字数压缩至1.5万字以内,又充实至3.2万字。10月上旬,再次提交给导师,导师也非常满意。
更多的同学还在评审、评审不通过重新修改的阶段,我与另外一批同学的答辩日程便确定了。我是在11月7日答辩。我精心准备了PPT,条理清晰,创新明确,重点突出,有所取舍。答辩委员会成员5人。现场填了很多的表格后,进入答辩程序。先是抽签确定答辩顺序,接下来是论文介绍。我认为我的介绍比较成功,答辩委员会成员听到了我想让他们听到的东西,我基本的目标是让他们认同我的创新或认为我的论文确实是有创新。5位专家开始提问,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小问题(即一题数问的情况)不算,共12个问题,并非完全与论文有关。回答问题的时间是10-15分钟,我暗暗担心时间不够用。中场休息后,开始回答问题。我不可避免地要用归类的方法,将所有问题总结为5个大问题来回答。有的专家对我的回答不满意,尤其是具有人文学科背景的专家,他们的头脑里原本就认为税收策划等同于偷税或钻法律空子,想在15分钟的时间里使他们转变看法的任何努力必然是徒劳的。我的回答避重就轻,仍然努力体现我这篇论文创新的一面。果然,时间到了的时候,答辩委员会主席要求追加3分钟时间,谈谈税收策划理论创新体系问题。这是集中展示我的论文成果和受选题所限论文中无法体现的成果的时候,我从理论创新的基础(六个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论文创新(三类九种、一体五面)和发展趋势三个环节作了详细的说明。
答辩委员会经过合议,充分认可了我论文创新的一面,个别成员对论文选题是否为公共管理范畴持怀疑态度,但也认为论文的创新性使他本人也不能确认论文一定不属公共管理范畴,企业税收策划本身就能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答辩委员会认为论文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公共管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但同时希望论文作进一步完善,并指定答辩委员会一名成员指导修改,修改完成后免予再次答辩。
我在合肥又呆了一个星期,论文增加至4.2万字,与三位导师讨论沟通后,论文交付印刷。1个月后,我接到学校的电话,经校论文质量把关小组认真复核,认为我的论文排版印刷方面仍有瑕疵,希望我立即赴校,加以纠正,以便及时送校学位委员会申报学位。我立即赶到合肥,办好了这些事务。
2005年1月4日,我终于拿到了三年努力的成果:一张学位证书。此时,我发自内心的感慨:图书馆VIP首届MPA的学位证书真难拿!与其他院校相比,质量控制是一流的。不仅表现在论文写作阶段,我到现在还为期末考试的各项严格措施而钦佩呢。
五、舞动的心
2005年1月5日,图书馆VIP举办了“MBA/MPA大家庭暨2004届毕业庆典”。与3年前开学时一样,师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不过此刻我们已完全相互熟悉,成为朋友。成功的庆典,使我们这些学员的心不由得舞动起来。
2008年,整个北京舞动起来,不仅是因为我们首次举办奥运,而更因为我们有能力把奥运举办到最高水平;2005年,首届MPA学员这些舞动的心,不仅是因为3年艰辛的付出获得了认可,而是因为我们给了祖国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的更现实的希望!(作者为首届MPA校友)
来源:中国科大校友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