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他面前是小学生

2013-09-02 09:30:15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1958年,图书馆VIP成立,杨庆贤是该校第一届学生,1959年,王金茂入校。他们俩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代弟子。杨、王都是年届古稀的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说,一想到钱学森,“我们就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

自称第零代 钱老是自谦

  钱学森是中科大创始人之一。杨庆贤和王金茂在中科大当了钱学森的学生。当年,两人都是化学物理系物理力学专业的学生,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任力学系主任,也为物理力学专业授课。“物理力学是钱老根据当时国防科研需要提出建立的一门新学科,是一门开创性的学科。”

  但是,创立了物理力学的钱学森却把杨庆贤这一代称为第一代物理力学研究者,而把自己称为“第零代”。

  有人把这个“零代”理解“元老”、“开创者”的意思,但杨庆贤和王金茂说,这其实是钱学森的自谦,他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

持反对意见时 也面带微笑

  杨庆贤从中科大毕业后去了中科院北京力学研究所,钱学森是所长,杨庆贤在研究所干了十多年。钱学森非常忙,一个星期只有3个半天在力学研究所处理事务,但即便如此,他每个星期还是会拨出半天时间,与研究所物理力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讨论,许多研究人员和杨庆贤一样,“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讨论时,钱学森会让每个年轻人就自己的研讨课题作报告,他安静地坐在下面听。“听完了,他会给意见,如果他觉得研究方法行得通,就会鼓励,如果他觉得行不通,就提出意见。”当时,刚毕业的杨庆贤非常紧张。“下面坐着那么大一个科学家,真的是胆战心惊。”可是,钱学森一直保持着微笑面对这些初出茅庐的后辈。

  杨庆贤说,即便是持反对意见,钱学森也会一直面带微笑地跟你谈。而且,他不会说“你不能”“这样不行”,他的建议永远是以缓缓地带着笑意的“我认为”开始,“就像是有个什么事,他跟我们商量一样。”

为每位学生买计算尺

  在回忆钱学森的文章中,杨庆贤写道:“钱老不仅是一颗科学巨星,而且是一位教育大家。”

  中国的物理力学课程许多是在钱学森的研究成果上展开的,当时,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力学专业的教材《物理力学讲义》也是钱学森编写的。

  杨、王回忆说,出版《物理力学讲义》的时候,钱学森得到了一万多元钱的稿费。稿费一到手,他就用这笔钱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每名学生买了一把计算尺。

  当时的计算尺其价值相当于现在的电脑,是一个模拟计算机,在1970年之前使用广泛。据杨庆贤回忆,当时中科大约有1500名学生,而1万元是笔相当大的数目。“我毕业后工资也才56元。”

  “我们都是穷学生,女生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南方人去了北方,衣服不够厚,也没钱买新的,更别说拿钱买计算尺了。”王金茂说。

  但是,学生的贫穷不是促使钱学森做出这一决定的惟一原因,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想法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研究学术,而不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计算上。

  这是钱学森作为一名教师的智慧。

  杨庆贤和王金茂说,钱学森在课堂上,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情怀:作为科学研究者,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用于报效祖国,他不断提醒他的学子,一定要遵守这一原则。

  这也是钱学森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大气。

  在力学研究所,钱学森会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让研究人员放开思维去讨论。“我研究的是卫星,他有时会提一个关于原子弹、氢弹的题目。”甚至有时候,钱学森会问:“掉到地上的碗,到底是什么时候破掉的?”或者他会问:“到食堂会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你为什么能分清这是炒鸡蛋味,那是炒肉味?”杨庆贤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这一代的学子知识面都比较广,这也是钱学森教育理念的一个体现。

课堂时间 永远不够用

  杨庆贤说,作为一名学生,他没有机会与钱学森有太多私交,原因是“他实在太忙了”。钱学森当时是力学系的主任,还要顾着力学研究所的工作,还得忙着国家的导弹研究。

  在课堂上,钱学森就是不停地讲解,不停地演算。他编写的396页的教材,只是他讲课内容中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他会旁征博引,在课堂上他的时间好像永远不够用,必须要赶着来。因此,杨庆贤他们上课也“非常不轻松”。一个星期4堂课,一个上午4个小时,钱学森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

  “他的课不轻松,但是他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口齿清楚,口才也好,态度又很和蔼,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带着微笑。”两位老人说,“在他面前,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现在在电视里看到他的消息,还是觉得我们是个小学生。”

  两位老人都说,一提到钱学森,就会想起这位智者永远挂在嘴角的笑容。(杨庆贤 王金茂 5803)
  来源:中国科大校友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