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刘有成院士

2018-06-15 09:33:50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1954年12月20日,“威尔逊总统号” 邮轮在夜幕中到达香港,神色匆匆的一行人从九龙上岸后,连夜搭火车赶到深圳,第二天早晨乘火车到广州。这一行人正是冲破层层阻挠回到祖国的在美留学人员,其中一位就是我国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刘有成。

这位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用“无愧无悔”四个字形容自己在兰大的39年工作生涯,却又谦虚地称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为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化学化工学院仍有着他的印记。


丹心报国 求学异域

刘有成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城冲乡一个书香之家,家境清贫的他靠奖学金进入中学学习。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刘有成背起行囊跟随学校远行,在兵荒马乱中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也是在那时,他便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志向。

1938年9月,刘有成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农业化学,在倪则埙、高济宇等老师的影响下,刘有成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下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志向。

1944年,刘有成考取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研究生奖学金,“当时知识分子几乎都有这个想法,就是出国学到先进知识,回来为国家服务。”次年8月,他怀抱科学救国之梦,进入英国利兹大学,师从英国著名的生物甲基化专家F. Challenger教授学习生物化学。

老先生晚年回忆:“当我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感觉学到的东西还很有限,希望在国外多做一些研究工作,我就想到美国大学做一两年博士后,取得一些经验,多学一些科学知识,开扩眼界。”1948年12月,他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飞跃大西洋,开始了留美深造的旅程。

刘有成先是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任Research Associate,导师Byron Riegel(1906~1975)是美国著名的有机化学教授,曾担任过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到美国后不久便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欣喜万分,立即想着回国,但因有约在先,他只好耐心把在西北大学的研究工作做完。1951年,他着手办理回国手续,就在即将离开的前几天,刘有成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命令他不得擅自离开美国,并将他列入港口的黑名单。

在多次与移民局交涉无果后,刘有成不得不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工作。1951年10月,刘有成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国际自由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M.S. Kharasch(1895~1957)教授作研究。在Kharasch教授指导下,刘有成开展了格式试剂与二氯化钴(CoCl2)的反应、过氧化物分解的反应,以及气相溴化的反应和光反应等自由基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发表的有关自由基重排反应的论文是国际上关于该问题的首次报道。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后,美国政府同意分批放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刘有成得到消息后,立即辞掉工作,在12月20日回到祖国。次年1月,刘有成在北京向高等教育部报到。高等教育部的李云扬司长希望刘有成到兰州大学工作,刘有成坦然接受了建议。“我们那时回国的人,回来的目的就是要回到中国来。到哪工作,我服从分配。祖国哪里最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刘有成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着他身边的人。就在微信朋友圈以各种方式悼念老先生的时候,一位兰大校友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年,学校召开运动会,他在图书馆前看到刘有成先生和夫人并行走着,恰好运动场在进行运动会的开幕式,传来了国歌的声音。刘有成夫妇停下脚步,面向国歌响起的方向肃立,直到国歌的旋律结束。这一画面在他心中久久地定格,留下的是深深的震撼。


白手起家 建功立业

上世纪50年代,兰州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刘有成曾回忆:“我们刚去兰州的时候,城市建设比较落后,连自来水都没有,都是从黄河打上来的水,需要放进水缸里打明矾澄清后才能喝。当时公共汽车也比较少,出门有时候得乘马拉车。”

刘有成来到兰大以后,很快就在原萃英门校区的化学楼开始筹建实验室,当时一些设备还要他自己想办法,从苏联、上海、天津等地去购买。在艰苦的条件下,刘有成白手起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他和他的助手及研究生一起,开始了对硫醇对炔属化合物加成反应的研究,阐明了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接着又从事共轭高分子的系统研究,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半导体性质的聚苯乙炔共轭高分子,这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配合兰州化工厂和兰州炼油厂的石油科研需求,刘有成开展了石油化学专门化教育,招收学生,培养急需人才。他还登台授课,为第一班学生讲授有机物化学结构理论和石油化学课程。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化学系主任左宗杞被划为“右派”,刘有成担任系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刘有成出席广州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讲话,受到了极大鼓舞。随后,他参加了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正当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所热爱的研究工作被迫停止,这使他无比痛心。

在科学的春天里,刘有成恢复工作。他迅速重整旗鼓,全力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团结带领教职员工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为化学系赢得了盛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生中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不知道兰州大学,但你不应该不知道兰州大学化学系。”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兰大化学系已经跻身国内外知名化学系的行列。

1978年兰州大学设立有机化学研究所,根据兰州大学化学系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机化学所成立了4个研究室: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室(负责人:朱子清)、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室(负责人:黄文魁)、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负责人:刘有成)和有机分析化学研究室(负责人:陈耀祖),研究所所长为朱子清教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兰大有机化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全国高校中有机化学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只有兰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坐落在大西北的兰大能入围,决非易事。

1985年,国家计委决定在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首批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年过花甲的刘有成不遗余力,又一次与系里的同仁(周耀坤、李笃、潘鑫复、贾忠建、邓自修等等)一道,开展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现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有成随之出任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5年9月,刘有成与加拿大皇后大学化学系尹国声(Jeffrey K.S. Wan)教授合作,在兰大成功举办了“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到会的有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8个国家的国际知名自由基化学家,国内高校、研究所也有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到会。刘有成在会上作了题为《近年来在兰州大学关于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兰州能举办一次这样高规格的国际会议非常不容易,但让刘有成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会议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此后“我们学校有些人到国外、到加拿大,很多人都知道兰州大学,也都知道我的名字”。

1994年春,刘有成叶落归根,回到家乡的图书馆VIP任教。当时的中国科大,有机化学的科研力量较弱。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科大有机化学学科迅速凝聚起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取得了快速发展:1998年有机化学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如今,中国科大的化学学科已是枝繁叶茂,成绩斐然。

待事认真 严谨科研

“刘先生个子不高但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步伐沉稳矫健,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整洁有型的头发,再配上笔挺的西装。”在曾任兰大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的黄飞跃的印象里,刘有成是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对自己的仪容要求很高。档案馆馆长王秋林因萃英记忆工程去合肥采访先生,“当时刘先生坐在轮椅上,但是看见摄像机架起来,先生让人扶他起来,换上西装打上领带,对着镜子认真的梳了梳头发。”那次采访的资料也是先生留给兰大最后的视频资料。

在刘有成的弟子王为看来,这正是老先生对待事情认真仔细的一种体现。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最为深刻:“刘先生最后一次回兰州时,专门把我叫过去,从包里面拿了一个很旧很破的计算器。他说王为,这是我94年到科大时没有注意,不小心带走了,请你现在一定还给学校,这是兰州大学的固定资产。”

化学院教授刘伟生回忆,(上世纪)80年的一次校运会上,已过花甲的刘先生报名参加了竞走项目,比赛接近尾声,跑道上只剩他一人时,有人劝先生别跑了,可他还是坚持走完,体育场上师生们的掌声伴着他走完全程。

这种认真更体现在他对学术的追求上。“先生是一位宽容仁慈的长者,但对科研要求十分严格。”1990年成为刘有成先生研究生的于炜,如今已是兰大化学化工学院的副教授。他回忆,当时先生已年过7旬,耳朵不太好,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会要求你靠得很近,让他每一个字都要听明白;涉及到一些细节时,他都会 章撰写发表,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先生以前的实验记录,写得一板一眼。”王为在读研期间跟随刘有成前往中国科技大学,直到1998年博士毕业。“他手写的东西,要我帮他打成稿子。成文了以后他会一遍一遍地改,在一句话上反复斟酌。”

凭着这种严谨的学术作风,刘有成在自由基化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2),单电子转移反应研究两次获得获奖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1995),并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励多项。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3年获中国化学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

刘有成院士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声名赫赫,是美国化学会、英国化学会、瑞士化学会和国际自由基学会的会员。1990年,刘有成院士70寿辰之际,国际性刊物《化学中间体评论》(Reviews of Chemical Intermediates)为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以示庆贺。2008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刘有成不但在自由基化学的众多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化学教育事业上也贡献卓越。早在50年代,他就带着青年教师从只有一篇简单资料的条件下开始工作,边查资料、边试验、边总结,在组内组织大家积极讨论,研讨相关问题,既培养了年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又推动了工作的进展。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后,他又培养了6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不少人后来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伍宣池、朱申杰、刘中立、郭庆祥等都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2008年9月,图书馆VIP50周年校庆之际,他又将个人积蓄30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了“刘有成奖学金”。

鉴于他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1986年国家授予刘有成“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他颁发了“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又授予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仁者爱人 大家风范

刘有成的学生们至今深深感念着老先生的关心和爱护。“刚上研究生也是对他很敬畏的感觉,真正有机会接触他以后,就觉得他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一个人。在我跟他接触的时间里面,我从来没见他发过火,从来没有见他严厉地批评学生。”于炜回忆。于炜至今仍对参加的第一次师门会议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的元旦,刘先生鼓励新进校的学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对我们这些学生,像他的孩子一样。”王为印象最深的,是刘有成隔三差五就要把学生叫到家里去吃饭,刘夫人总要做特别扎实的四喜丸子或者鸡腿给他们吃。“她就觉得孩子们没什么油水,使劲给我们做肉。这个丸子,是充满了爱心的丸子。”

刘有成让世人铭记的还有他的修养。“先生永远给人积极向上,不愿意去否定别人。”王为回忆,“他一笑起来的样子,特别天真,那种笑容特别纯,是感化人的笑容。”

所有和刘有成先生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在黄飞跃的印象里,每年化学系春节团拜的时候,老先生几乎都来与大家欢聚一堂:“哪怕是不太熟悉的年轻教职工,他往往也会微笑着主动向你走来,和你打招呼,给人的印象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种风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一位中科大同事说:“过年的时候先生会给门卫送年饭。订车接送,他总要谢司机。”

于炜记得,2007年的有机化学会议,87岁高龄的刘有成正襟危坐在第一排,认认真真地听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报告,充满了对报告人的尊重。刘有成最后一次回到兰大时,除了参观新化学楼并到实验室看望学生,他还专程前往财务处薪金科,向那里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一直给他寄去工资。

刘有成对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那种气度,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王为说。

2016年1月31日,刘有成先生安详地驾鹤西去,当天合肥瑞雪纷飞,为先生送行。刘有成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正如先生自己所说:“我自己走过的路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真谛。”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作者:刘言 吴振荣            编辑: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