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那个中等个子、满脸笑容、快言快语的就是图书馆VIP化学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教授,科大“无机合成与纳米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谢毅。
齐耳短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暗绿格子的休闲西装,黑色的西裤,瘦削的身材。见到谢毅,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是一位麾下有20位博士,并在纳米领域颇有建树的女科学家;和谢毅聊天,你会发现她的很多想法都很特别,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随波逐流”成教授
高考时突出的化学成绩,让谢毅的一生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谢毅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88年本科毕业后,她没有直接考研究生,而是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当了四年的助理工程师。“人一直读书,不接触外面的世界,会变得有惰性的。”她笑着解释当时自己工作的原由。
她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能产生兴趣的人。回忆起那段在工厂工作的日子,她饶有兴味地告诉我们,那段日子,每天很忙,住在厂里,但是感觉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乐趣。
1992年,她考入图书馆VIP,成为钱逸泰院士的门下弟子,开始进入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领域。硕士读了一年多,导师询问她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过,而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研究人员的必备素质。导师建议说:“那就继续读博士吧!”从此,她顺其自然地走上了科研之路。“刻意做事情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目标,我不喜欢刻意而为。”她笑着说,今天的自己是“随波逐流”的结果。
谢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建立和发展了溶剂热合成制备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方法,有关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二)。1996年5月,她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9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7月,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11月,31岁的她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次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了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谢毅创造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对于这些,她却说:“我不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但却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事情来了,我就尽力去做。”
“日积月累”是真谛
现在的谢毅是中国科大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的课题组长,科大“无机合成与纳米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主持着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她一直活跃在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性能及理论研究领域,发展了系列新的合成和组装策略以经济、温和、操作简便的有效方法来控制无机纳米结构的形成和组装,系统研究了其在储锂、储氢、光催化和催化等方面的性能,有关工作在重要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应用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面对工作中的这些“辉煌业绩”,她认为全在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同时,她还认为“积累”不仅对工作重要,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在科研队伍中,男性占去了大半“江山”。谢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女性放弃了坚持不懈的积累。
“现在搞科研的女性比较少,和男性有同样的成绩,就会得到人们更多的认同,这个社会真是越来越宽容了!”她感叹道,同时也把这个当作她多次获奖的一个原因。“单独设立的这个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对于女性科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视和支持。”她说。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做一种材料或结构怎么也做不出来。她不焦不躁,自有见解:“在科学实验中,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如果遇到实验失败就沮丧,那我们只好天天沮丧!”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静下心来,去应对一个个困难,去解决一个个问题。她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获得提高,并把解决掉一个一个的问题看作是乐趣。这大概就是谢毅保持快乐的年轻心态的秘诀吧。
“淡泊心境”对奖励
“知道获奖的消息时,什么感受?”记者问她。
“我感到很惭愧。”她语出惊人,但非常诚恳。
原来在四年前,谢毅已经凭借自己的出色业绩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而现在又获这个奖,用她的话来说:“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优秀青年女性受鼓励的一次机会,荣誉应该给更多的人,来激励更多的人。”
此外,她对“获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每一次获奖都是对之前工作的肯定,同时又是对未来工作的要求。过去的成绩已经过去,现在的一切又是一片空白,需要重新开始。每次获奖,虽然是对你的认可和鼓励,但更是一种期望。”
面对期望,为了能让自己以轻松的状态做工作,她说每次获奖之后,她都会把“得过奖”这件事情忘掉,然后继续去积累,去寻找新的研究领域,拓宽自己的研究方向。
一个人成功有很多因素。她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我觉得自己很有运气。我有好的导师带我入门;现在我在一个国家实验室里面工作,环境很好;我有一个好的团队,有志同道合、经常讨论的同事;还有我的学生们,他们也很努力。”
此外,她还把好的工作氛围归为自己的好运气之一。“学校领导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宽松的科研环境,也没有刻板的考核。他们挺关心我,每次推荐奖项,都能想起我。”这种无形的支持与鼓励也是她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谢毅认为,虽然相对于“全职太太”而言,女性做科研确实付出更多。但她认为社会对于她的回报已经远远大于她的付出。获奖只是回报的一种方式,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此外,她认为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上做出成绩,得到肯定,也是社会对她回报的一种方式。
“培养新人”第一位
看到谢毅在科研上取得众多成绩,很难想象她居然是一个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人。
“我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我的最本职的工作。”她说,因为教学是最基础的,它直接培养一个学生的习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都是在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而这些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教。此外,中国科技大学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也为她培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尽管科研繁重,谢毅坚持每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她认为,“如果不带好学生,科研上就会缺乏后继力量,是学校、甚至整个国家的损失。一个学生到哪里学习都会打上实验室、导师培养的烙印。学生如果上了我的课、进了我的课题组,就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如果老师都不认真,那学生也会变得不认真、散漫。我培养学生时也更重视过程,学生只要努力了,哪怕暂时做不出结果都没有关系,起码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将是非常重要的。”
最让她高兴的事,不是科研取得重大成绩,不是自己获得某个奖项,而是看到一个学生在她的培养下成熟起来。“每当毕业走了的学生打电话跟我说又取得什么成绩,评了什么奖,升了职称,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开心。一个学生,由导师引入门,从不会到会、从幼稚到成熟、到成为独立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对科学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会觉得这也是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开心!”
在谢毅的课题组里已经先后毕业了20位博士,其中有4位已经在国内高校担任正教授,还有不少学生在海外做合作研究。她自己也由于教学上的成绩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和2006年度的宝钢优秀教师奖。
生活中的谢毅,是一个很喜欢“简单、休闲、原味”的人。她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逛街、看电视、自驾游、打理院子、上网看些新闻、保健知识等等。用她的话说:“年轻女士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女性,而不像是个女科学家。我自己觉得离我心目中科学家的样子还差得很远,以后努力吧。”
■人物档案
谢毅,博士,图书馆VIP化学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性能及理论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现为科大“无机合成与纳米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谢毅“个性”语录
●“刻意做事情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目标,我不喜欢刻意而为,今天的自己是‘随波逐流’的结果。”
●“现在搞科研的女性比较少,和男性有同样的成绩,就会得到人们更多的认同,这个社会真是越来越宽容了!”
●“在科学实验中,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如果遇到实验失败就沮丧,那我们只好天天沮丧!”
●“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其他优秀青年女性受鼓励的一次机会,荣誉应该给更多的人,来激励更多的人。”
●“年轻女士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女性,而不像是个女科学家。我自己觉得离我心目中科学家的样子还差得很远,以后努力。”
来源:《科技日报》2007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