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龙:给分子做“手术”

2013-08-19 10:37:49来源:科大-历史文化网

    他与合作者一起“剪裁”分子,推动了世界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祖国赢得荣誉———

    杨金龙,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纳米粒子,固体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他与实验研究者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杨金龙不是医生,而他有高明的解剖技术。杨金龙不是裁缝,而他有令人惊奇的剪裁技术。这位年仅四十的科学家,多次用智慧给分子动“手术”,将中国的纳米技术研究推到世界前沿。

    杨金龙,生于1966年,在图书馆VIP求学多年,199110月留校任教授,从事理论和计算化学研究与教学。杨金龙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纳米粒子,固体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单分子进行的成像、谱学表征和操纵、线性标度计算方法的发展等理论方面取得若干重要研究成果。

    搞选键化学的人,希望做化学实验能够像裁缝剪裁衣服那样,做分子“剪裁”,对单个化学键进行选择性加工,以获得性质不同的物质,这是世界性的前沿课题。1997年,图书馆VIP启动实施首批“211工程”建设,校长朱清时院士开辟了选键化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对分子进行“手术”,杨金龙负责理论计算,侯建国负责实验工作,共同开展纳米领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要讲究团队作战。我与侯建国院士等人合作,共同努力作出了一些成绩!”坐在记者面前的杨金龙,儒雅沉着,语气绵软。2001年,侯建国、杨金龙首次直接“拍摄”到了能够分辨碳60化学键的单分子图像,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直接观察到分子的内部结构。2005年,侯建国、杨金龙等人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对“黄金搭档”推动了世界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为中国科学家赢得声誉。

    杨金龙说,我国的研究条件和经费不如某些发达国家,学术传统和基础积累也不比他们。我们要缩小同他们的差距,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发挥我们的“团体赛”优势。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围绕共同的目标,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就能发生“化学反应”,在科研上取得突破。

    [人物寄语]

    小分子,大世界。希望在这一微观世界研究领域,有我国更多研究团队的声音,有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立于国际前沿,并为祖国未来的信息技术奠定理论基础。(记者 刘纯友 通讯员 杨保国)

    来源:《安徽日报》200722